上環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香港大笪地的起源,由1840年代香港開埠初期開始出現,差不多有近150年的歷史,到1990年代才正式被社會淘汰。

港澳碼頭旁的巴士總站,之前為「大笪地」

歷史

1841年1月,英軍上環水坑口街一帶登陸,並且於該處建立了一個軍營。其後,該處的軍營遷往了上環尾至西環頭,即大約高陞街至東邊街一帶,因此這個地方現時仍叫做「西營盤」,意思即是「軍營盤地」。軍營搬出後留下一塊有樹木的曠地,吸引附近居民在此歇息,逐漸形成了一個夜市,被稱為「大笪地」或「平民夜總會」。

初時的上環大笪地以江湖賣藝者的表演為主,包括馬騮戲畫炭相木偶戲耍功夫等,亦有講古佬及醫卜星相的人聚集講故事占卜,為附近居民提供娛樂。其後該處發展成一個墟市,有著跳蚤市場的特色,售賣廉價的日常用品。往後更發展出大牌檔一類的食肆,當中以避風塘炒蟹豉椒炒蜆魚蛋魷魚海鮮粥糖蔥餅噹噹糖麥芽糖炸蘿蔔餅等食品最為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份人轉到上環港澳碼頭對開的「新地」成立另一個大笪地。1970年代,隨著當時香港市政局將舊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也搬到港澳碼頭一帶。到了1992年,隨著中區填海計劃需要將該地發展成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加上大笪地已逐漸式微,上環大笪地也正式結束其歷史使命。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