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體
北魏體(英語:)是一種用於招牌的字體,常見於香港1960至1970年代的街道招牌。當中最著名的書法家是區建公(1887 - 1971),有不少店舖均用上他所題的作品,而衍生出香港北魏體。

上環「公和玻璃鏡器」招牌為區建公所題

上環「隆昌行」招牌
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在政權不穩的情況下,文字分為「北碑南帖」南北兩種。北魏的書體以漢隸為主,字體因其作碑刻之用而方正分明,不添修飾,南朝則以真書(隸書與楷書之間的過渡書體)為主。因此,「北魏體」可視作一種介乎隸書與楷書之間的書體[1]。
到了清代,趙之謙(1829 - 1884)是當時一位研究魏碑的書法家,其作品為後世尊崇。相信生於清末的區建公受之影響,而他在後來二戰後南下香港,繼續研究北魏體,並運用在招牌題字的領域上[2]。
字體風格
北魏體分別在起筆、收筆和轉折處都比較其他字體分明,方便從遠處辨認[3]。
參考來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