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都邑计划
奉天都邑计划(日语: Hōten toyū keikaku)是指1932年至1945年间,满洲国政府对沈阳市的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沈阳旧称奉天,故命名为奉天都邑计划。奉天都邑计划由日本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参考了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及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是沈阳市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 [1]。
历史沿革
1932年,满洲国就沈阳的城市规划进行调查论证,但一直没有形成完整满意的总体规划设计。1934年起,沈阳城建工作在规划与建设中同步进行。直到 1938年才正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并命名为 “奉天都邑计划”[2]。
规划内容

在1930年绘制的「奉天名所图绘」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上方的奉天老城、下方的满铁附属地。两者之间为商埠地
奉天都邑计划主要内容在原有11个城区的基础上再增加6个新的城区,进一步扩大满铁附属地,并着重加强市政建设[2]。
工业立市
满洲国建立初期,将沈阳计划建成总面积为206平方千米、拥有一百万人口的超大型工业都市。1938年,满洲国政府在奉天都邑计划提出要以大阪为模式,采取中心区与卫星城平行建设的方式,在15年内将人口发展到150万人,远景规划达到300万人。市区中心地由206平方千米扩至405平方千米,加上外围的7个卫星城总面积扩到1600平方千米。在奉天都邑计划的指导下,沈阳被定位为工业城市,并先后开建了11.5平方千米的铁西工业区,并扩建了大东工业区[2]。
参考文献
- 冷红、袁青. . 《时代建筑》. 2007, (06).
- 赵欣. . 《东北史地》. 2012年1月, (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