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莲白酒
历史
莲花白本为明朝至清末由御膳房专门酿制的宫廷御酒。[1][2][3][4]清同治年间宫廷缩减开支,遣散仆役,为其生计,将宫中部分日常耗用交与他们采办供奉。[2]至光绪初,出宫的三位清宫内侍于1790年在北京西什库西四南开设“仁和”酒坊,清宫在此采购莲花白和菊花白,[2]同时莲花白也有少量市售。[1]后海淀镇因慈禧太后整建完颐和园后而兴盛,仁和店迁入海淀镇西大街路东,并传至一杨姓酒师,改名为“仁和酒店”。再于清末传给甄姓人氏甄秀峰及后人甄富荣。[2]
1956年仁和酒店公私合营改为食堂,店主甄富荣下放山西修路,本来就因价昂的而产量低的莲花白停产。1959年酿酒师以食堂中封存的酿酒设备试图复原“莲花白”,并由北京葡萄酒厂取得该技术,但所用药方不全,酒厂便与中医药师合作,依古法制出含有26 种中药的酿酒配方,于1959年底恢复生产莲花白。[1][2]复产后的莲花白原以莲花牌为商标,1977至1992年间,奉命由粮油进出口公司统一注册出口商标为“丰收牌莲花白酒”。1980年代末,甄氏后人将原配方和品牌转让给河南西峡县豫酒厂生产,因此和北京葡萄酒厂发生注册商标纠纷,纠缠四年后于1996年改称“中华牌”御莲白酒。[1]2003年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北京葡萄酒厂专事生产葡萄酒,酒基为高粱酒的御莲白酒转由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但产量不高。[1]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